夢與靈魂的重量

導演自評

如果你一直相信的世界,並非如此,你的相信就是來自你本身的矛盾。
每個人眼裡的世界,不盡相同,相同的是我們世界,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我很珍惜每一次可以燃燒生命的機會,特別是在如此特別且那麼喜愛的課程「心理學」,我們在第一堂課就非常確定我們要以拍片的形式來呈現這門課的報告,原本是五人,但再一次聊天中,巧合的開啟了與另一組合作的機會,這樣一來,除了我們原本的陣容下,又加上了幾位天份極佳的演員,所以就決定要拉高層級與規模。

非常有默契的是,我們一開始就設定好了的片名與風格,一致地想要以「概念」式的方式呈現,我們想要透過鏡頭去尋找這個城市裡的人,他們的故事,於是就開始從自身的經驗開始發想,劇組每一個人都提出了各樣的故事,最後評估了可以演出而且與自身氣質相符的角色,拼湊出了這樣一個故事發想。

在前置作業上,我們花了許多時間修改劇本與角色的設定,並且敲定了拍攝日期與場景,比較特別的是,其實在劇本完成的同時,我們就已經決定好了配樂,然後再與場景與故事做連結,至於分鏡也是到了現場才開始構思如何拍攝,一群人在美麗華、信義區,一看到好的景,馬上就停下來拍攝,所以許多效果是出乎當時預料的好。

為了與「心理學」有更密切的相關,我們在角色設定中,讓每個角色都有他獨特的性格與氣質,還有不為人知的背景與悲傷的故事,透過演員本身的經驗連結,不需要刻意去雕琢,就可以呈現出渾然天成的戲劇感。

首先故事一開始,我引用了蔡康永在「痛快日記」書裡談張愛玲的時候,寫的一段話,初讀此書時,我深深被這幾句話給震懾住了「凡有邊界的,皆是監獄,人生是監獄。」有概念、有力道、更讓人深刻體會與震撼,而且與本片想要表達的概念不謀而合,我們都像是被困在「人生」,無力逃脫也無路可逃。透過簡短的字幕,直接帶領觀眾進入我們的「邊界」裡頭。

接著在故事的一開始,我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去敘述「流浪的人」這個角色,其實這個角色就我自身的投射,也是這次故事非常重要的觀點,「沒有什麼比死亡來當做故事的開頭,更有趣了。我在宇宙中流浪,然後以為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已經忘記為什麼出發旅行,但我似乎沒有找到答案。但此刻的我,無法原諒我自己將你遺留在我崩壞的小星球,你等等我,我很快就會回去了。」相信看過小王子的人,都知道這段對白的意思,深深著迷的我,為此陷入了憂鬱,對於所見的世界太多荒謬與失真,感到畏懼,知道小王子結局的人,都知道最後,小王子決定回家,因為不知道他心愛的玫瑰是否還在小行星上等待他。所以小王子就離開了人世,透過這段告解,意味者「流浪的人」死了,但是他的靈魂依舊徘徊在這個城市,遇見了這些不同的人,也啟發了這一次的故事,透過「流浪的人」的觀點,去看這個世界,去體會,去感受,所以才有這樣「暈邊」的特效,與這樣迷幻的色調。

故事還沒開始前,透過讓景物倒轉,讓時間回到故事的開始,告訴我們這些人的故事是怎麼來的,有人奔跑有人佇立,有人迷惘有人惆悵,在城市裡頭,我們也許互相經過彼此、碰撞,沒有人知道故事將會如何繼續。

「那個迷失的女孩 問我 該往哪裡走 我無法回答」迷失的女孩(李育靜 飾)在劇中扮演了一個很特別的角色,他沒有對白,拿著紅色氣球,在城市大街上迷走,神祕的徘徊在街口,其實他的角色設定是一個小時候曾經迷路的女孩,從此身上就披覆著這樣的陰霾與不安全感,只要在人潮中找不到方向,就會很恐慌,但是根本沒有人知道她該何去何從,人生也不是如此,沒有人知道最後要走去哪裡,人類最終的使命為何,恐怕沒有人答的出來,而那顆紅色氣球,是要聯繫「童年」與「現在」的記憶,也隱喻著飄蕩無依的情感。

而另外一個大家非常喜愛的角色金魚少女(林亞萱 飾)更是讓本片呈現夢境微醺的氛圍。金魚少女在劇中始終提著一隻金魚,在城市裡頭遊盪,這個角色設定,其實是在信義區拍片當天,才決定好的,但是信義區根本沒有水族館,我們道具組只好立刻查詢最近的水族館,然後馬上坐公車去買回來,也因此金魚被命名為「263」是公車的路線名稱,而金魚的發想是來自史蒂芬霍金在新書「大設計」裡頭提到的,幾年前義大利蒙禮市議會禁止寵物的主人把金魚養在彎曲的魚缸裡,因為金魚向外凝視時會看到歪曲的景色,這對金魚來說是殘酷的,因為牠們看不到真實的世界。不過霍金反問道:我們如何證明,人類看到的就是沒有被歪曲的真實圖像呢?假如地球空間場就是一個巨大的變形鏡,人人看到的都是扭曲後的景象,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不是也不真實呢?而金魚本身也散發了一種厭世的美感,因為金魚只有三秒鐘的記憶,也許每繞一圈魚缸,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於是,金魚少女告訴我,她有多麼羨慕金魚,和牠短暫的記憶,因為金魚少女無法忘記那些悲傷的回憶,一個沒有過去的人,還會害怕未來嘛?最後金魚少女跟金魚交換了記憶,於是,三秒後,金魚少女就忘記了那隻金魚,於是就遺棄了牠,而金魚就埋藏了那些記憶,然後死去,在人來人往的街上。

那傷心的人(林羿岑 飾),相較之下,就是一個比較符合現實,貼近觀眾的角色,因為周旋在友情、愛情甚至親情中,男友愛上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要如何不要破壞與其之間的愛情與友情,是人生的課題,而害怕親人、朋友擔心的她,又要表現出一種壓抑的快樂,因此無法面對這一切,在劇中就是不斷的逃避,所以一直奔跑,象徵傷心的人不願意面對的那些執著與愛恨。最後收到了「流浪的人」的來信,告訴他這世界的迷惘,於是傷心的人就崩潰了,最後他有沒有選擇「流浪」呢?觀眾可以自行想像。而你願意用靈魂來換回失去的什麼?也是深刻向觀眾提問,至於「人生能有多少義無反顧?」也是要讓觀眾自身去發醒的問句。

孤單的人(張亦尚 飾)其實這個角色本身發想就是來自演員本身,我們何嘗不是如此,許多人在人群裡自在,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一個人,除了自己以外,都是「別人」,無論如何親密,永遠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然而人群中可以暫時放開自我,忘卻自己是孤獨的存在,但是一旦獨處,才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孤單,透過畫圖並且與圖中的人物對話,來得到互動的慰藉,我們也許透過不同的方式紓解這樣孤單抽離的情緒。最後我還是引用了小王子中的經典台詞「若不是你浪費在我身上的時間,我不會顯得如此珍貴。」也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建立了關係,才讓自身顯得有那麼一點價值。而「我們誤解了世界,反而說他欺騙了我們」是因為我們單方面的想要去理解世界,但無論怎麼看來,世界都好像與我們無關。

最後還有一個比較獨立完整的故事「我們三人 與命運的故事」當出發想很簡單,但是實際上拍攝比較困難,一是有車禍的場景,二是演員需要非常入戲,科科(陳科廷 飾)、齊齊(張家齊 飾)、小語(張語甯 飾),三人微妙的關係,讓他們在友誼與愛情的迴盪,而透過「小語」的死,來排解這一段複雜關係的變化,你有想過,如果你的消失,週遭的朋友會如何嘛?而因此無法承受這樣事實與壓力的科科,選擇性的失憶,忘掉了這一段三人美好的時光,從此就消失在齊齊的生命中,小語死前撥了一通電話給齊齊,可是齊齊沒有接到,因此非常內疚,也時常聽見手機突然想起,以為是小語的來電,可是並沒有,類似「幻聽」、「強迫症」所以在每一幕齊齊出現時,都會有接手機這個動作,然而「流浪的人」也寫了一兩封信給齊齊跟科科,迫使兩人重逢,而齊齊要如何喚醒科科的記憶,這場戲非常之難拍,不過後來演員也是非常放開,如果有更多時間,相信可以拍的更好。最後字幕「原來命運的始末並不那麼絕對,而那些人生的真摯只留給那些不曾擁有的人。」也為這個故事下了最好的註解,最後響起小語最後的留言,希望齊齊能夠原諒科科,因為小語知道,齊齊也很愛她,但是也希望不要因為她的死去,而讓兩人的友誼變質了,這是原諒與被原諒的選擇,我們要如何體會活下的人是否真的也想活下來呢?

故事匆然結束,最後一幕氣球飛往天空,代表著這些不堪,被釋放了,放下也是選擇。

我自己為戲下了註解「夢的重量是因為現實中的缺憾與不滿,然而靈魂的重量,是由生命的亮度來決定的。」也是本片名的由來。

但是故事並沒有結束,每一個人都沒有得到結局,迷失的女孩是否找到了路?傷心的人是否不再傷心了?金魚女孩想不起來任何事情,當然包括了那隻與她交換記憶的金魚,孤單的人依然孤單,齊齊是否原諒了科科?科科是否想起了這些悲傷往事?這些故事都讓觀眾自行去想像與體會,這樣就有無數個結局版本,留在每個人的心中,因為「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人生沒有標準結局。」

至於「流浪的人」呢?

最後一個字幕
那個流浪的人回頭說:「我只是比你更瞭解這個世界而已。」

算是本片另外一種另類的「全劇終」吧!

當然我們想要透過鏡頭表達的概念非常多,我們也不希望因為字幕去破壞了觀賞的節奏,與畫面的美感,所以我們最後在後製的時候決定不上字幕,讓觀眾仔細去聆聽,去感受畫面的張力與想要表達的象徵手法。

而夢本來就是荒謬不連續的畫面貫串而組成,也呼應了我們這次剪接手法,強迫觀眾在短時間內吸收了那麼多的故事、也丟出了那麼多的問題,最後結束,反而有一種大夢出醒的感覺,就像是懵懵懂懂的做了一場夢,正當我們還在思索那些問題的同時,就結束了故事。

夢的概念,其實偏向心理學方面的議題,包含了潛意識、記憶、自我存在的認同等等,為了營造夢中的氛圍,常使用俯視與飄蕩的鏡頭,不過也因為我們器材上的不足,無法表現出太精確的畫面,也與當初構想有落差。

靈魂的概念,則是透過一次次向觀眾提問,讓觀眾同時受到視覺、聽覺刺激外,去思索劇中的問句,透過自省與認同,體會故事想要表達的存在感,與自我本質的探討,更重要的是,與世界的相互關係,透過柏拉圖式哲學對話,讓問題顯得更貼近與真實。

初次執導作品,不敢說是代表作,但是我們的確花了非常多的心力,我也投注了自己的生命在這部短片之中,想要表達的東西絕對不只短短的20分鐘,但是濃縮的概念希望能夠更強烈的抨擊每個人的心。

而唯一不是我們親自創作的部分就是配樂,配樂取材自我平常聆聽的一些演奏音樂,加上重新混音,營造出令一種電影氛圍,透過「電子」合成器的人工聲響配合「絃樂」綿密而且悲傷華麗的曲調,鋪陳劇中所要表現的「夢」境臨場感。

而這次連我們限量發行的DVD也是由我手工製作與設計,利用幻燈片當做封面,讓字可以透出光碟殼與光碟,而背面印有我們全劇的字幕與工作人員,在封面上看起來是相反的,也呼應了主題,我們的世界跟我們所見不盡相同的概念。而英文片名「ONEIRICREATIONISM」是由「ONEIRIC」與「CREATIONISM」兩個字組成,前者意味著「夢的」後者則是「神創論」,我將之結合,變成了夢的創造論。兩個C交疊,也是代表導演「Cyan」的字首。

最後還要感謝黎佩芬老師與所有支持我們劇的朋友們。

本文作者為「夢與靈魂的重量」導演&編劇&藝術總監 Cyan Weng